本應從內蒙古運往貴州的近80噸含汞危險廢物——廢氯化汞觸媒,被非法轉運、部分非法傾倒在河南。中央環保督察組收到上述舉報線索后,交辦給地方。據《洛陽日報》報道,儲存在洛寧縣的危險廢物系外地車輛非法傾倒,該市相關部門采取措施處置,未發生環境次生污染現象。
洛陽市環保局固廢中心相關負責人向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表示,經過多部門討論,對已卸載的39噸危廢定性為非法傾倒,另外未卸載的39.5噸定性為非法轉運。根據相關司法解釋,非法排放、傾倒、處置危險廢物三噸以上將面臨刑罰。目前,兩名涉事人員已被刑拘。
因此事涉及三省,案發后,河南省環保廳將案情經過上報環保部。7月27日,環保部召開三省協調會,希望加快案件查處、消除污染隱患?!堵尻柸請蟆芬矆蟮婪Q,環保部已召開專題會議進行部署,相關省份正在積極開展工作。
一位與會人員向澎湃新聞表示,因河南境內沒有具備資質的處理、運輸單位,環保部明確讓貴州省環保廳督促回收企業貴州省銅仁市銅鑫汞業有限公司(下稱銅鑫公司)聯系具備危廢運輸資質的車輛,將廢氯化汞觸媒拉走處置。
但案發至今近兩個月,8月12日,澎湃新聞在洛陽市、洛寧縣走訪了解到,兩車廢氯化汞觸媒目前仍在在河南,如何加快處置進展,令當地環保部門“很頭痛”。
普通貨車卻運送危險廢物
6月18日上午,兩輛河南牌照的普通大貨車從內蒙古伊東集團東興化工有限責任公司(下稱東興化工)裝載近80噸廢氯化汞觸媒后離開。
廢氯化汞觸媒屬于危險廢物,根據《國家危險廢物名錄》,它是廢棄的含汞催化劑,具有毒性。業內人士告訴澎湃新聞,氯化汞觸媒常用于國內的PVC(聚氯乙烯樹脂)行業。
次日,河南省環保廳監察總隊收到舉報稱,其中一輛廢氯化汞觸媒被非法傾倒在洛陽市洛寧縣境內的洛陽碧水源農業技術開發有限公司院內。
收到舉報后,河南省環保廳及洛陽市環保、公安部門聯合趕到現場,查獲已卸下的39噸廢氯化汞觸媒。
但另一輛載有39.5噸廢氯化汞觸的大貨車開往河南長葛市。次日,該貨車??吭诰└郯母咚僭S昌服務區時被調查組堵截。
7月22日,河南省環保廳固廢中心郭姓負責人告訴澎湃新聞:“當地政府對現場做了三防,派專人值守。當地公安與環保聯合現場執法并已移交公安,案件涉及三地,已報環保部,具體正在調查中。”
8月12日,澎湃新聞在洛陽市、洛寧縣兩級環保局采訪獲悉,銅鑫公司業務員張家良持危險廢物許可證,在全國開展危廢回收業務。6月15日,張家良與東興化工洽談成一筆廢氯化汞觸媒轉移生意。17日,河南長葛市人董建軍到內蒙古旗下營找張家良要賬,張答應將這批貨運完后給錢,并讓董聯系車輛拉貨。董建軍找了兩輛普通的半掛貨車到廠區組織裝載,過磅后,拿著張家良交給的兩份危險廢物轉移聯單離開。
處置廢棄的氯化汞觸媒必須具備相應資質。據貴州省環保廳公布的危險廢物臨時許可證持證企業公示名單,今年3月15日,銅鑫公司剛獲得貴州省環保廳審批通過年處理12000噸廢氯化汞觸媒處置資質,經營有效期不超過一年。
“五聯單”涉嫌造假
根據《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下稱《固廢法》)和《危險廢物轉移聯單管理辦法》的有關規定,危險廢物轉移采用聯單管理辦法,因危險廢物轉移聯單有五聯,業內簡稱“五聯單”。
五聯單的產生是具有回收資質的企業,開據授權委托書與產生廢氯化汞觸媒的企業簽定回收合同后,由產生廢氯化汞觸媒企業上報當地環保局,再上報省環保廳,然后由省環保廳下發紅頭文件到當地環保局;當地環保局頒發五聯單給企業,然后讓簽回收合同的企業提供有危險貨物運輸許可證的運輸公司派車方能轉移,并有專人押車;危廢貨物轉移到五聯單上登記的有回收資質的企業并加蓋公章,回執單交到發貨單位后,危廢轉移才算完成。
按貴州、內蒙古兩地環保部門的審批要求,這兩輛廢氯化汞觸媒應運往貴州省銅仁市銅鑫公司進行處置。
澎湃新聞獲得的五聯單顯示,已填有輸出單位和接收單位的信息,且蓋有東興化工物資供應部公章。但運輸單位寫的是保定市保運化學危險貨物有限公司,車型是?;?。
事實上,根據環保、公安部門記錄的口供,董建軍找了2輛普通的半掛貨車到廠區組織裝載。
業內人士告訴澎湃新聞,普貨車和?;囃獗砜磥頉]有區別,但?;囓嚿碛忻黠@的?;窐俗R,運輸途中交通運輸部門會進行檢查,?;囁緳C經過專業培訓,在遇到突發情況時可根據應急預案進行處理。
洛陽市環保局相關負責人認為,危廢出廠時,東興化工應對運輸車輛進行檢查,當地環保部門也具有監管失職的責任。
7月29日,澎湃新聞致電內蒙古環保廳固廢中心,其工作人員以案件正在辦理為由,婉拒采訪要求。
縣環保局負責人都沒聽過的危廢
案發后,具備廢氯化汞觸媒處置資質的6家公司聯名上書環保部和正在河南開展督察的中央第五環保督察組,稱這些廢氯化汞觸媒或被運往當地,將用非法土法煉汞。
這6家公司是目前國內具有廢氯化汞處置資質的企業,分布于貴州、新疆和寧夏。他們還指控銅鑫公司擾亂市場秩序,強烈要求對其嚴厲查處,保障合法經營企業的權利。
8月12日晚,參與舉報的其中一家企業負責人向澎湃新聞表示,“這個行業圈子很小很小,每家公司有什么消息互相都知道”,6月份他們獲悉銅鑫公司到東興化工拉貨,便派人盯隨。發現出場時廢氯化汞觸媒被裝在了兩輛普通貨車上,“根據經驗判斷,這很明顯就是要去倒賣” 。
據該負責人介紹,氯化汞觸媒常用于國內PVC行業,目前對廢氯化汞觸媒的處置,具備資質的6家企業本來就處于“狼多肉少”的局面,而一些不法份子,在利益的驅動下,鋌而走險,倒賣廢氯化汞觸媒,擾亂行業秩序,壓低市場價格,“劣幣驅逐良幣”使這些正規企業的產品難以銷售,“土法煉汞幾乎沒有成本,正規企業要交排污費等各種費用,成本不可能低于市場價格。”
但據《洛陽日報》報道,通過細致排查,洛寧縣未發現煉汞作坊、企業。因此,在碧水源農業技術開發有限公司院內儲存的危險廢物系非法傾倒。
洛陽市環保局固廢中心前期參與辦理此案的負責人向澎湃新聞表示,因河南境內尚無具備資質的危險廢物處置、運輸單位,他們希望貴州省環保廳能盡快督促銅鑫公司聯系具備資質的運輸公司,將危廢拉走處置。
“因為(案發時)是雨季,放時間長了就怕出點意外。” 自案發至今,洛寧縣環保局高度緊張,該局相關負責人在接受澎湃新聞采訪時說,“之前還沒聽說過‘氯化汞觸媒’是啥,當地也未發生類似事情。”案發后,縣環保局連夜對現場做了“三防”,加蓋彩鋼房,24小時派專人值守,他們希望這些廢氯化汞觸媒“盡快轉走處置”。
而貴州的態度并不明朗。針對此事,7月22日,澎湃新聞致電貴州省環保廳固廢中心,一位潘姓負責人婉拒了采訪,理由是“危險廢物轉移的實際行為不在我們省里面,我們正在調查不便透露”。
7月29日,澎湃新聞再次就相關問題致函貴州省環保廳,宣教中心工作人員回電以仍在調查為由,未予以回應。